发布时间:2025-10-15 18:00:37    次浏览
采写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徐毅儿继广州艺术博物院成功展出后,2015年3月27日上午,由浙江画院、广州美术家协会主办,广州国家档案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协办的“岭南书画名家共绘《历代羊城八景》系列作品展”在浙江画院开幕。开幕式上,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致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甘新向浙江画院和西湖博物馆赠送了“历代羊城八景”原大仿真卷。据了解,此次展出的为高仿真作品,原作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除了浙江展之外,《历代羊城八景》系列作品展还将赴天津、北京等全国各地作巡回交流展出。岭南山水画擅长重大题材“岭南书画名家共绘《历代羊城八景》系列作品展”3月27~4月2日在浙江画院举行。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甘新,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思东、张思燕、李晓白,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黄唯理等领导、嘉宾、艺术家代表出席了作品展的开幕仪式。“无论是上世纪60~70年代还是现在,无论是政治革命还是文化革命,岭南都是站在全国最前列。”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参观完作品展后盛赞岭南的书画艺术家更擅长重大题材的演绎:“每个地域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岭南的山水画更擅长重大题材,浙江的山水画则注重小情调。于重大题材、特殊工程来说,浙江有她的薄弱环节,我们的长篇叙述能力差,但小作品却写得津津有味。”《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是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于2014年筹划、组织的大型创作活动。延请杨之光、陈金章、刘济荣、梁世雄、郝鹤君、林丰俗、陈永正、刘书民、刘斯奋、陈永锵、卢延光、张桂光、周国城、许钦松、纪光明、李劲堃等16位名家作指导,广邀56位岭南山水画名家倾力绘制,并由22位岭南书法家题字,7位篆刻家治印。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筹备和创作,《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终于2014年底绘制完成。长卷共九卷,分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初卷、清末卷、1963年卷、1986年卷、2002年卷、2011年卷。每卷含绘画作品八幅,书法八幅,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甘新亲自题签,并延请名家题卷首及跋。长卷全面重现了广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的辉煌历史。据悉,现时,包括原大高清复制、缩小复制、单幅复制、图录等印刷品,以及大型画册,都已经陆续出版发行。创作融合不同风格与理解“羊城八景”是广州文化品牌,且先贤也已着墨甚多,如何在美学形式上寻求突破成为一大难题。信息时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历代羊城八景》创作组执行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山水画艺委会主任刘思东。 “就如何有所突破的问题,山水画艺委会连同岭南山水画坛前辈及同道多次座谈沟通,确定了以下几种思路及方向。首先,要对历代羊城八景进行系统梳理,将过往所有版本的所有景致和盘托出。其次,在形制上打破传统纸张尺幅的限制,让参与艺术家绘画出长形作品,再以长卷的形式进行装裱,争取将长卷这一形制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再次,广州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借助各种人脉和资源,不仅限于本艺委会画家作为创作力量,还广泛吸纳当今岭南画坛山水画高手参与创作,务求创作出融合不同绘画风格和理解的高水准作品。”刘思东介绍,在艺术表达上,本次创作着重结合美术史的进程与水墨文化的演进,来选择贴切的呈现方式:“我们知道,宋、元、明、清延及当下,各个朝代、各个时代的艺术风尚都不一样,甚至千差万别。而我们争取,各个版本羊城八景的描绘者的审美趣味与表达风格,尽可能靠近那个朝代、时代的艺术风尚。例如,羊城八景的元代版本,我们甄选这一创作组的艺术家的时候,首先考虑到参与艺术家要有与元代笔墨文化相近的美学表达,假如他对元代的绘画毫无兴趣或画面中鲜见元代绘画的踪影,我们绝不会把他放到这一组。再者,我们还会要求创作者在长卷创作的时候,尽可能地去靠近元代的笔墨文化。所以,这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次学习与进步的机会。”长卷是本土创作典型样本“艺术家应思考,如何以更贴切的表达方式打捞起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的记忆。我所创作的是清初八景之《琶洲砥柱》,选择的是虚实双生的处理手法,把广州特色的洲渚地貌及亚热带植物特色之实与水云一色之虚结合起来,力图使画面注入更多广州特有的风貌特点与人文气息。此外,我还选择‘弃色重墨’,这也暗合了清初山水画崇古、重笔墨的主流艺术风尚。”广州市美协原副主席、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黄唯理认为,这次的羊城八景系列长卷创作,是岭南人文山水创作的重要个案和典型样本。黄唯理同时强调,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画家不应仅满足于对风景的简单再现,把画幅当作看图说话式的表征,而应该在营造岁月氛围的同时,引领人们神游于现实之外的梦境,激荡起今天读者对历史图景的向往与想象:“对历史的追忆与恋旧的情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历史题材创作的态度与品位的把握,既体现了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也反映出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八景的讲法很多地方都有。古代人在选景的时候特别注意景的诗意,因此,它是一个风景、建筑和季节、人文融合的综合体。”参与长卷创作的艺术家代表姚涯屏为记者讲述他的创作感想:“在不违反基本常识的前提下,我创作时不是很注重‘景’的还原度,而是强调‘景’味和诗意。我觉得‘景’味和诗意才是它入选的理由。拿我画的《大通烟雨》和《石门返照》来说,大通镇和石门当年都是属于交通要道,但会对‘烟雨’和‘返照’有深刻感触的人群主要是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因此,画面要有‘迁客骚人’的情怀。”同时,姚涯屏认为,文化沉淀是景致长留人们心中的最重要依归。《大通烟雨》创作故事大通寺,五代刘晟时称宝光寺,宋时易名“大通禅院”,因寺内有双井,晨曦初散,常袅轻烟,故为宋、元、清“羊城八景”之一。孔繁乐:绢本古味 展朦胧仙境孔繁乐,广东著名画家兼书画收藏家。其受广州市美协邀请,参与历代羊城八景之元代卷《大通烟雨》的创作。在72幅历代羊城八景作品中,孔繁乐是唯一采用绢本作为载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第一稿是用生宣来绘画的。生宣,吸水性、沁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合营造《大通烟雨》的朦胧美感。但可惜缺乏古味,于是我采用了宋画、元画更多选用的绢本来绘画元代卷《大通烟雨》的第二稿。”孔繁乐告诉记者,由于绢不如生宣吸水,同时往往在绘画过程中需要三矾九染,第二稿花时近两个月。“清乾隆进士梁昌圣的《碧霞书屋诗钞》中有(游大通寺)这样的一句:芒鞋重问旧山村,古井无烟迹尚存。然实地考察寻访古井时,却听到当地老人说,小时候还能见到井内白烟萦绕。这与清代诗人梁昌圣的形容有出入。但事实上,古井有烟无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井只是烟雨朦胧之岭南美景的一个缩影,因此,我构思这幅作品时重在展现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孔繁乐介绍,此幅元代卷《大通烟雨》描绘了和风细雨、温暖滋润、阳光初露的三江会聚、三山鼎立(白云山、越秀山、浔峰山),水天一色的仙境般的景致。“烟雨朦胧为春夏所特有,画面描绘的是百越常见的‘白撞雨’景色,越秀山下六榕宝塔巍然屹立,荔湾湖畔若隐若现,帆船艘艘乘东南风顺利归航。”孔繁乐认真品味、绘画每一个细节。朱绍正:三易其稿 遥寄思乡情朱绍正,加拿大华人艺术家。受广州市美协邀请,其参与了历代羊城八景之清末卷《大通烟雨》的创作。“首先,我翻阅有关历代羊城八景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令自己心中有概貌。第一稿,我过分强调大通寺,有点象禅院钟声的连环画。幸得大佛寺住持耀智相赠《羊城禅藻集》,了解到‘大通禅院’真正意义之所在。第二稿,我强调了寺中奇井,并根据史料记载:‘烟雨朦胧,天水连天;橹楫相闻,帆影片片’,绘出诗意画面。”朱绍正告诉记者,他为了强调当时白鹅潭一带水上的繁华,还特意加上浅绛,并在画面上写了一些文字。“后来得知,创作组还会另请高明书法家题识,为了保证长卷的整体性,我再作第三稿。这一次,我让画面更为概括,作了提炼简化,并去除了色彩烘染。”朱绍正认为,全情投入,三易其稿,是一次难得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一笔一画,既要合符岭南地貌、环境特色,又要经得起时代种种体征检验,在纸上重现南国树木葱郁而松柏常青,羊城商贸繁盛而见千帆竞发之景。”朱绍正补充说:“创作时,我加进了自己的感情,那就是对生我养我的羊城的思念。这股心中的激情,借助笔墨发泄出来:用笔不结,用墨不腻,层层加上,实处厚重,虚处清灵,烟雨朦胧,透明洁净,充满祥和之气。”